2007年3月26日 星期一

明天,我們劇場再見 — 林如萍與她的執導首作《明天我們空中再見》

文/吳牧青

「喂,不好意思,我剛排完戲,時間已經很晚了…剛才沒聽清楚你在留言裡的名字,麻煩你聽到留言再打來和我聯絡…」電話那頭林如萍老師的聲音依舊如同腦中的 記憶,2001年,我曾經在現已成歷史的耕莘實驗劇場學過幾堂林如萍的表演課。印象中,她在黑箱子內的排練場空間總有股異於常人的霸氣與自信,舉手投足都 似注定將此生耗在表演空間內。幾年之中,一直注意著劇場界的動靜,總納悶著她只零星點綴執導北藝大戲劇系的學製,為何不曾在其他公眾演出場合中再度出現?

一齣取用國內劇場泰斗演員金士傑的文本《明天我們空中再見》,在月前出現在兩廳院售票網節目單上,霎時在這表演藝術圈充斥著「多媒體、解構、肢體、後現 代、前衛」的作品潮流裡堪稱回歸古典的異數(以國內文本創作的現代劇場而論);除了近期幾位漸嶄露頭角的新生代演員,如黃健瑋、謝盈萱、謝俊慧等人便足以 取得注目外,林如萍這名字出現在導演列上,就恍若《明天我們空中再見》在19年前由蘭陵劇坊首演時,時空遙遙對望的印象。

三千寵愛與期待於一身的劇場少女

「我大一的時候就跟我媽說︰『有一個女人要創作,需要一棟自己的房子、和一點錢…』,我希望她可以養我、一直養我,我可不可以不要為了現實去做我不想做的 事情?」在說起這段往事的時候,林如萍的表情,還活似個賴床的小孩子。「一直到五年前,我媽身體病了,我才終於醒了,才開始面對真實的世界。」回憶過去種 種,身邊好友周密的照顧,她自認就像是個很驕縱、作夢的少女,學校裡所有對她有所期待的老師,明明她從來沒有做出任何成績,那些人也總是持續地期待她,只 因為她的表演才華。「他們願意等我,給我很多機會。」從唸花蓮女中時就立志要朝向舞台發展的林如萍這麼說。

記者忽然可以理解到林如萍為何要選擇《明天我們空中再見》這樣膠著於時間、記憶與距離的文本作為首次公開作品的劇作。除了十九年前她身為一個劇場新人在觀 眾席上的感動,還有回溯到那樣光景下的記憶。「神祕感是個很弔詭的東西。(指劇場老師對她才華的期待)」她對我這麼說,而且,她也在這回演出介紹中寫著劇 本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人跟人之間最美的關係是建立在距離上的。」而此劇的作者金士傑就曾這麼對她說過︰「我們有段時間,以為就有件大事(指林如萍迸 發的劇場才華)要發生了!但至今,妳什麼都沒做到。」那麼多年來,林如萍的才華一直都有如未知的黑洞,讓劇場界的前輩猶如《等待果陀》般張望著甚麼。

赴歐留學一段時日後,林如萍的老師打電話問她要不要回國教書。當時的她天真地這麼想︰「我要當一個專業的演員,一個純粹的藝術家。等等吧!先讓給別人 吧!」那時老師聽到她的反應都莞爾地笑著,告訴她︰「妳知道一個國立大學的教職有多難取得嗎?是從全世界寄來上百成千的求職信選出來的!」即使是這樣,她 還是延宕了兩年,用了全部的工作時間去從事一份兼任老師的職務,只為了要適應一個所謂正式教師的工作。「我害怕曝露在一個環境下,習慣被保護。」林如萍面 對真實世界的態度與她在表演舞台的那股銳氣是截然不同的狀態。

遲來的自我訓練

面對感情,林如萍也坦承那過去的感情關係就一如父女、兄妹般的依戀,直到幾年前家庭的狀態改變,她才驚覺自己除了表演以外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也才理解自己需要的是多一些自我訓練,和她真正需要的東西。

「你知道嗎?我以前就可以很單純地做一個空無一物的屌咖,就真的是空無一物…」說起這話,林如萍的表情真的就像是比「空無一物」再多那麼一點點去形容這種狀態。

為了《明天我們空中再見》,林如萍向一個積蓄不多的學生,借了25萬來做這齣戲,而所有參與劇組和劇場技術的工作團隊,也都不支任何酬勞的投入。即使像是 在去年兩廳院的卡斯登穆勒《那一夜,在台北》擔綱重任的謝俊慧、在電影《一年之初》與電視劇演出已小有名氣的黃健瑋、林奕華跨年大戲《水滸傳》中與莫子儀 對戲表現亮眼的謝盈萱,都紛紛挪出時間全心支援這位在學校教表演嚴厲著稱的林如萍。她笑稱,這次排戲無論是指導、給筆記,「都是最客氣的一次。」只因為, 一方面她已經視這些新生代演員是專業而獨立自主的劇場人,不再是學生;另一方面,在整合所有配合的工作團隊前提下,姿態必須更柔軟、趨近圓融。

在劇中飾演李文媛的謝俊慧,認為在過去林如萍老師就已經對她很客氣。「而這次排戲,就覺得她比過去更寬容,尊重每個人的想法…」謝俊慧在大家談到有流言指稱林如萍曾在教戲時把人「從三樓丟出去」的趣事時,這麼地說道。

原裝的文本 自我的路線

「當然不會在排練的時候找金寶(金士傑)來看,因為我要走自己的路。」林如萍釐清在作品與劇作、私交間的關係,必須要有明確的切分。林如萍的《明天我們空 中再見》,不面試,所有的角色都是表演能力在絕對地信任下佈設完成,她並舉例︰「原本劇中『烏龜』一角最屬意的角色雖然去當兵了,但從台藝大唸導演的楊景 翔,除了具有接近『烏龜』那種亦憨亦喜的特質外,他的表演能力也是受到肯定的。」曾在前年《月光玫瑰》演出的楊景翔,表示他在等待下場表演的空檔,也揣摩 著各種場上的調度與走位。

19年前,蘭陵劇坊的《明天我們空中再見》,採用大量的巴哈無伴奏作為配樂。林如萍認為,當年的金士傑還是非常沉浸在低調灰暗的氛圍,「這次我的作品會台 很多!」她解釋此台非典型的台客定義,而是台灣本地慣有的流行音樂,配樂的版本也找了向來樂善好施的林強幫忙選曲等事宜。

「一容多貌,一體多態,一身多命,一世多情。」是林如萍在教表演的四字訣哲學,她嘆了口氣說︰「演員本就是一無所有的。」回應一旁加工這句話為「一無所 有,一事無成,一錯再錯,一了百了。」的莫子儀。咖啡與煙陪伴著,而一群厚底子的劇場演員聚在一起聊天的時光是緩慢而摸不清思路流變的,像是停格、像是跳 針,隨時可以開始、隨時可以結束。

在前幾天傳出了中廣音樂網換人經營即將在節目上大改組的消息,加上近日翻閱《明》劇文本聯想起小時愛聽的中廣流行網,因為要採訪林如萍而想到已夷為平地的 耕莘實驗劇場,詭異地發現那個地方就是蘭陵劇坊的母地。回到以十九年前為背景的廣播人故事,時間的距離用劇本讓它維持著美感,而以劇場的空間讓它重現真 實。至於,林如萍那段眾所企盼的表演才華,來得雖晚,也總是隔著時空再度出現了!

Posted in | | | | | | 由 吳牧青 在 週五, 2007-01-19 06:06 提供

原始出處:破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