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5日 星期四

前往劇場設計的奧林匹克之前—2007布拉格四年展台北預展

文/吳牧青

若非專業劇場人士,對於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Praque Quadrennial,簡稱PQ,全名為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Scenography and Theatre Architecture)可說是既陌生又遙遠的一場藝展,其實,在2003年第十屆布拉格四年展也不過是台灣首度踏上PQ這片劇場設計的世界舞台,而在 6月中旬台灣技術劇場協會開拔前往布拉格參展前,台北市立美術館大廳也將以預展的方式呈現今年台灣團隊的劇場設計作品結晶。

門面向外招展
門內自省溫故知新的國家館

配 合布拉格四年展的四個主題︰國家館、國際學生設計館、劇場藝術節、劇場建築設計館,在北美館大廳現場也分為四個展區(其中國際學生設計館和劇場藝術節因為 都是劇場背景科系的學生參展,故展區集結在同一區塊內)各別呈現。一進場以竹藤為素材設計的國家館由王文志操刀,如同過去他成名的「天幕帳篷裝置藝術」, 國家館展場在有限的空間內,以一種曲折、近似蝸牛的迴旋廊道形狀,包覆著從2002年到2006年台灣表演藝術舞台設計的圖稿、劇照攝影、模型和服飾的吉 光片羽。

國家館策展人為北藝大劇場設計系系主任王世信,他這麼解釋命名為《破繭》(On the GO)的國家館︰「其實坦白地說,雖然台灣劇場技術隨著經驗累積是日益提昇,但是在劇場創作的環境,無論是大型表演團隊或是小型團隊,或是社會、經濟、政 治等大環境,在創作人的心裡,這幾年都陷入一種『掙扎』的狀態…」所以不管是中文名《破繭》還是英文名On the GO,都透露出一股「進行式」和打破僵局的回顧與展望。「若由內而外來看,從中心軸竹藤的裝置是很緊密的結構,然而繞到外圍最後是鬆散的狀態,它象徵破繭 而出的狀況。」

畢竟是有「門面」象徵的國家館,因此在《破繭》展場裝置外部掛上的劇照攝影多為傳統鏡框式的大型演出,如雲門舞集的《狂草》、果陀劇場《ART》、 表坊的《如夢之夢》等等。王世信表示,雖然外圍是鏡框式的舞台設計,但各別作品無論是《等待果陀》裡林克華設計倒置的樹,或是雲門《狂草》中的潑墨在歐美 劇場人士眼裡依舊至是新奇,至於在國家館內側的作品,則多為小劇場作品或是一些特殊的環境劇場,像是在滬尾砲台演出金枝演社作品《祭特洛伊》和在憶載金城 由台南人劇團演出的《利西翠妲》。

劇場外的常民劇場園區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四年前台灣首次前進布拉格四年展時,尚無劇場建築的團隊前往設展,而今年首度代表台灣前進劇場建築設計館的則是2005年5月落成啟用的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和其他主題展館相較,劇場建築館在團隊設計的「密度」之高則是此番台灣在'07PQ團隊中的特色。

高密度之一是展場面積。由於在今年布拉格四年展現場給予建築館設置的場地相當有限(據聞是在展館外圍的迴廊),而參與劇場建築館的二十多個國家,平 均每個團隊僅有長496公分、寬94公分、高5公尺的體積可茲容納,無論是策展人林璞老師或是參與嘉義表藝中心整體規劃設計的黃永洪設計顧問公司、協力這 次'07PQ參展的禾怡公司的林芳怡都異口同聲表示「簡直就是個『攤位』!」,但也正因這麼「緊繃」的展場空間限制,讓各團隊在策劃這次展出動盡了腦筋, 設計出既有景深底圖、又帶有三層拼貼式穿透而發散式的視角。

策展團隊的林芳怡指出,嘉義表演藝術中心的定位和一般人較為熟知的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不太一樣,後者較偏向教育導向,前者則是整合表演和休憩的園 區空間,而嘉義表藝中心的劇場設計是國內第一宗「可由劇場外部透視到劇場內部」的嘗試。黃永洪設計公司的張凱洋補充,「一般人如果帶著小孩,很怕他們玩耍 或哭鬧而對於進劇場感到卻步,但這樣的設計就能讓他們在外圍參觀到表演進行中的劇場,也可以在不妨礙其他觀眾的選擇前提下自由在外側欣賞或是離開。」策展 人林璞則認為嘉義縣的劇場「必需回到它強化常民文化的特殊性」,所以無論是入口的門碑、凹字形的戶外荷花池和水榭舞台、戶外表演亭等設置都是將傳統上定義 的劇場延伸到整個園區空間。

建築與劇場設計的觀點,在這個「高密度」策展團隊也會面臨不同的設計美學觀點。林芳怡便稱「往往林璞老師和設計公司團隊的人對每個展場佈設的細節都 有不同詮釋」,為了要保持北美館預展和布拉格四年展的一致性,整座設計裝置大小不變,但在美術館呈現為了顧及觀眾較遠距離的欣賞角度,則挪開一道半米寬的 空間將底圖的夾心版和裝置隔開。「原來我們在展場還準備想印製模型書發放給參觀民眾,但經費真的很有限,我們只能在力求保有設計原始精神下放棄了其他小樣 的花費。」林芳怡補充。

漸興的劇場設計新生代

四 年之前和四年之後,對於台灣設展團隊來說,今年最大的進展便是學生設計展入選作品於質量大幅上昇。策展人之一,同時也是台大戲劇戲助理教授劉權富就指出 「和主辦單位對於劇場新秀鼓勵的心態有關」,上一屆據參展的人員轉述,學生展展出的場地相當陽春,但這次'07PQ主辦單位花了較大的用心在學生館的佈 設,除了在經費上給予展場較多的製作費外,也另外搭起一個完整的「Rookie Jete」(新手上路)給學生設計館擴大觀摩的規格。

一直以來,國內在劇場設計、技術方面一向由北藝大以龍頭之尊獨大,但台大戲劇系在大學部設立八年之後,除了師資漸次補齊,技術和劇場製作的經驗傳承 上便有大幅度的提升。「像四年前,台大就沒有派出任何學生參加PQ展,而不用說四年前,就算是兩年前都不見得可以派出學生參展。」劉權富指出,在這次學生 館與劇場藝術節以希臘經典劇作《鳥》的主題,競賽中台灣入選了十九件作品,橫跨舞台設計、燈光、服裝等三大類別,台大戲劇系入選了九件。但他也補充,「燈 光設計的部分就很可惜,畢竟在這樣徵件/審件的形式對燈光設計作品是蠻不公平的,多媒體呈現和實際燈光的執行效果也差異頗多。」

論及台大戲劇系能否在綜合大學體制下發揮較高的影響力,劉老師則認為,例如台大藝術季這類學生自治體系的活動,如何能讓藝術演出具有指標性,端視學 生會或籌備學生團隊對於藝術的認知,不然,藝術季難免流於「社團聯展」的發包模式,一則以經費,一則以學生系所生態。記者也和劉權富聊起了上期才報導過的 轉身戲劇節等戲劇性社團現今生態,他認為︰「過去學院體制還很欠缺專業訓練的制度,所以才會有像莎妹劇團魏瑛娟或現代舞社羅曼菲這樣由外劇場進入的出色人 物,現今戲劇系的學生在學製畢製的準備後,也鮮少有心力去和話劇社交流了。…當然在前幾年,就我所知確實有少數戲劇系學生會參與話劇社活動,也有話劇社學 生會前來旁聽。」劉權富認為,非科班學生的創意性是學院出身的劇場人的技術,如能達成互補與交流,至是最理想,但無論如何,他最期待的是「希望大家多多來 看展,跟參展學生交流溝通」,期望從這交流當中,別讓劇場設計成為單純的藝術標本吧!

Posted in | | | 由 王婉嘉 在 週五, 2007-04-06 04:00 提供

原始出處:破報

沒有留言: